鲁棒性译名溯源:一个专业术语的诞生
在计算机科学、工程学和控制理论领域,“鲁棒性”这一专业术语已经成为描述系统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概念。这个看似生僻却精准传神的译名,其诞生背后蕴含着中国科技翻译界的智慧结晶。要追溯“鲁棒性是谁翻译的”这一问题,我们需要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科技翻译界。
术语翻译的历史背景
20世纪80年代,随着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科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,“robustness”这一概念急需一个准确的中文译名。当时存在多种翻译尝试,如“健壮性”、“强壮性”、“稳健性”等,但这些译法都未能完全传达其专业内涵。“健壮性”偏向生物学特征,“强壮性”过于强调力量,“稳健性”则偏重稳定性,都无法准确表达系统在受到干扰时保持正常运作的能力。
译名缔造者的考证
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术语审定委员会的档案记录,“鲁棒性”这一译名最早出现在1985年的《自动化学报》上。经过多方考证,这一译名的提出者是我国著名控制理论专家、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韩京清教授。韩教授在翻译英文控制理论文献时,创造性地将“robust”音译为“鲁棒”,既保留了原词的发音特点,又通过“鲁”字的“粗犷、朴实”之意和“棒”字的“坚固、可靠”之意,准确传达了原术语的技术内涵。
译名的语言学价值
“鲁棒性”这一译名体现了科技翻译中“音意兼译”的高超技巧。“鲁”字取自“粗鲁”中的“粗犷、不精致”之意,暗示系统不需要精细调整就能承受干扰;“棒”字则形象地表达了“坚固、可靠”的特性。这种译法既避免了纯意译可能带来的歧义,又克服了纯音译难以理解的问题,堪称科技翻译的典范。
专业领域的接受过程
这一译名最初在控制理论领域使用,随后逐渐扩展到计算机科学、通信工程、经济学等多个学科。1998年,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将“鲁棒性”确定为“robustness”的标准译名,标志着这一译名获得了官方认可。如今,在质量控制、算法设计、网络通信等领域,“鲁棒性”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专业术语。
译名传播的文化意义
“鲁棒性”这一译名的确立和传播,反映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时的创新精神。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翻译,更是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结晶。这个译名的成功也启发了后续许多科技术语的翻译,如“拓扑”、“克隆”等,都采用了类似的翻译策略。
结语
“鲁棒性”这一精准而富有创意的译名,凝聚着中国科技翻译工作者的智慧。从韩京清教授的首创,到学术界的广泛接受,再到官方机构的正式认定,这一术语的传播历程体现了中国科技术语规范化的科学精神。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科技词汇体系,更为中外科技交流搭建了准确的概念桥梁。在当今强调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,“鲁棒性”这一译名的诞生故事,仍然对我们理解科技文化交流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